2025年:智能音响与网关市场中的AI驱动的音频创新

阅读时间: 7 min read

2025年智能音响与网关市场中的AI驱动的音频创新

引言:智能之声

智能音频设备——从声控扬声器和条形音箱到AI驱动的家庭音频系统——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中心。 到2025年,智能音响与网关市场正经历着快速增长,这得益于人工智能(AI)、5G连接和物联网(IoT)的进步。 这些设备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扬声器,它们是与我们的家庭和生活融为一体的智能网关。 全球智能音响市场收入在2024年达到516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将飙升至251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9.2%),突显了巨大的机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截至2025年塑造这个行业的AI驱动的音频创新的未来。 我们将深入研究关键技术趋势——从片上边缘AI芯片和自适应声音个性化到神经音频编解码器和空间音频——并了解它们如何实现沉浸式、智能的用户体验。 我们还将比较亚马逊、谷歌、苹果、Sonos和小米等领先公司如何推动创新,并研究美国、中国和欧洲等地区的全球市场动态差异。

重要性: 音频是环境计算的下一个前沿。 产品经理、音频工程师和科技投资者都在密切关注智能音响设备如何从简单的语音助手演变为情境感知、个性化、高保真音响系统。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2025年的最先进水平以及它的发展方向。

塑造2025年智能音频的关键技术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使智能扬声器和音响系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适应和响应。 特别是以下四个趋势正在改变这些设备:

1. 边缘AI和片上处理

现代智能扬声器越来越多地采用边缘AI芯片——专门处理本地AI任务的处理器。 例如,亚马逊的 Echo 设备配备了 AZ2 神经边缘处理器,这是一款四核芯片,其性能比上一代产品强大 22 倍,从而在设备上实现了更快的语音识别,甚至可以在 Echo Show 15 等设备上实现可视化 ID。 苹果的 HomePod 利用其 S7 芯片进行“计算音频”,从而在房间内执行实时声学建模。 同样,许多新的条形音箱和电视都配备了 NPU(神经处理单元),无需云辅助即可运行 AI 算法进行音频处理。

为何选择边缘 AI? 在本地处理语音命令和音频任务可以带来更低的延迟和更高的隐私性。 无需将每个音频片段发送到云端,设备的 AI 可以立即响应唤醒词、实时调整设置,甚至可以在离线状态下继续执行基本功能。 各公司都在竞相优化 AI 模型,以便在设备上高效运行。 例如,近年来,谷歌将 Google Assistant 语音识别的部分功能转移到手机上,以加快响应速度。 随着硬件的改进,这种趋势仍在继续:高通、Synaptics、恩智浦等公司在 2025 年国际消费电子展 (CES) 上展示了面向音频的新型 AI 芯片组,旨在实现低功耗、始终开启的语音处理。 这样做的结果是,智能音响设备更快速、更可靠,并且尊重用户数据

2. 自适应声音个性化

AI 还在使音频体验更加个性化和自适应。 智能扬声器现在可以根据环境噪声和用户环境自动调整音量和调音。 例如,亚马逊的 Alexa 提供了一种“自适应音量”模式,该模式可以检测到较大的背景噪声并提高其音量,以便您可以在洗碗机运行时听到响应。 谷歌的 Nest 扬声器也具有类似的功能(以前称为 Ambient IQ),可以在嘈杂或安静的房间内调节 Assistant 的音量。 这些自适应音量控制使用 AI 来确保助手始终处于恰好合适的响度。

除了音量之外,房间调音和声音配置也取得了进步。 苹果的 HomePod 利用房间感应技术:它使用内置麦克风来识别声音反射,以确定它是否靠近墙壁或位于开放空间中,然后实时调整其音频输出,以获得最佳保真度。 扬声器的 AI 可以有效地自动均衡声音以适应其放置,从而在没有用户干预的情况下产生平衡、沉浸式的音频。 三星 2023 年的条形音箱和电视推出了 SpaceFit Sound,它使用 AI 来分析房间的声学特性(到墙壁的距离、混响等)并相应地校准声音。 这项技术因其能够根据环境优化音频而获得了行业认证。

个性化还可以意味着根据听众定制声音。 语音助手现在可以识别个人声音以获得自定义的响应——例如,Alexa 和 Google Assistant 可以通过姓名问候您,并调整为您喜欢的音乐或新闻帐号。 未来,我们预计会出现自适应声音配置文件,甚至可以考虑用户的听力或内容偏好。 想想看,智能耳塞可以进行听力测试并调整输出(这种情况已经发生)——智能扬声器也可以类似地学习用户是否倾向于提高高音或更喜欢在晚上降低音量,并自动进行调整。 AI 驱动的个性化正在将一刀切的音频转变为每个用户的定制体验

3. 神经音频编解码器和高效流式传输

2025 年的另一个悄然发生的变革是神经音频编解码器(即 AI 驱动的音频压缩算法)的兴起。 传统的编解码器(MP3、AAC、Opus)由工程师设计,但神经编解码器使用机器学习来学习如何更有效地压缩音频。 谷歌的 LyraSoundStream 就是典型的例子:Lyra 于 2021 年推出,是首批以仅 3 kbps 提供清晰、自然语音的神经语音编解码器之一。 SoundStream(Lyra V2 的核心)是一种端到端神经编解码器,适用于语音和音乐,并且可以在智能手机 CPU 上实时运行。 这些系统使用自动编码器——AI 模型“收听”音频并产生紧凑的潜在表示,然后由解码器网络重建。 与固定算法不同,神经编解码器可以动态适应音频内容,保留最重要的组件(例如人声)并丢弃冗余声音。

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幅提高压缩率而不会丢失质量。 神经编解码器已在 1-3 kbps 的速率下实现了良好的语音质量,而旧的编解码器则无法实现。 这种效率对于通过有限的带宽流式传输高质量音频至关重要——想象一下在非常慢的网络上进行高清语音通话,甚至实现空间音频音乐。 对于需要以最小带宽将音频数据发送到云(或设备之间)的 IoT 设备来说,这也是关键。 到 2025 年,研究和一些应用(例如 Google Meet 和 Duo 通话)正在利用神经压缩来提高在不稳定网络条件下的可靠性。 Meta(Facebook)和杜比等公司也在探索 AI 编解码器,以实现更好的音乐流式传输和沉浸式音频体验。 一个挑战仍然是计算成本——运行这些模型需要更多的处理能力——但随着 NPU 变得越来越普遍,我们预计神经编解码器将集成到下一代音频芯片中,使超高效音频流式传输成为标准。 简而言之,AI 压缩正在帮助以更低的数据使用率提供更高保真度的声音,从而使实时翻译和空间音频流式传输等功能即使在 IoT 设备上也能流畅运行。

4. 用于沉浸式体验的空间音频

如果说现在消费者在音频技术中听到的一个流行语,那就是“空间音频”。 这是指一种声音技术(通常是杜比全景声或类似技术),它可以创建 3D 声场,因此音频看起来来自您的周围和上方,而不仅仅是来自两个立体声声道。 2025 年,空间音频已进入智能扬声器和条形音箱,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AI 算法。

Sonos Era 300 等高端智能扬声器专为空间音频而设计,它配备了六个驱动单元阵列,这些驱动单元朝不同的方向发射,并具有波导,可将声音分散到整个房间中 (Era 300:配备杜比全景声的空间音频扬声器 | Sonos)。 Era 300 使用自动 Trueplay 调音(Sonos 的房间校准技术,现在通过内置麦克风和 AI 自动完成)来调整其输出,并在房间的任何位置提供“最佳听音位置”效果 (Era 300:配备杜比全景声的空间音频扬声器 | Sonos)。 苹果的 HomePod (第二代) 也支持沉浸式空间音频曲目(例如在 Apple Music 中),甚至可以在与 Apple TV 配对时创建家庭影院体验,并使用计算音频来以虚拟方式定位声音声道。 亚马逊的 Echo Studio 是首批支持杜比全景声的智能扬声器之一,它配备了五个驱动单元,并根据房间的声学效果调整播放,以实现 3D 效果。 事实上,Echo Studio(与 Amazon Music HD 一起使用时)可以呈现 索尼 360 Reality Audio 和全景声内容,让听众沉浸在来自各个方向的音乐中。

空间音频依靠 AI 进行混音和校准。 例如,具有全景声的条形音箱可能会分析立体声或 5.1 信号,并智能地将其“混音”为 3D 模式,猜测将声音放置在头顶的位置 - 这项任务非常适合深度学习模式识别。 设备还使用其麦克风来测量房间(到天花板的距离等),并调整它们如何向上发射声音(以便天花板反射可以营造出高度声道的错觉)。 这样做的结果是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用户报告说,使用空间音频时,音乐感觉“更宽广”且更具包裹感,电影的声音效果确实会让您感到惊讶。

到 2025 年,空间音频内容正在扩展(音乐、电影、游戏),而智能音频设备是在家中享受空间音频的便捷方式,无需复杂的扬声器设置。 支持杜比全景声条形音箱(来自三星、Sonos、JBL 等)和配备多驱动单元阵列的智能扬声器正在将影院般的声音带入客厅。 这种趋势与语音 AI 密不可分——想象一下说“Alexa,播放我的杜比全景声播放列表”,然后扬声器自动启用其空间模式。 随着空间音频成为主流,预计 AI 会进一步增强它——例如,智能耳塞中的头部跟踪已经可以保持声音在您移动时的位置;未来的智能扬声器可能会对您在房间中的位置进行类似的操作。 AI 和空间音频的融合正在模糊现实与声音之间的界限,创造出真正身临其境的环境。

行业领导者及其策略:亚马逊 vs 谷歌 vs 苹果 vs Sonos vs 小米

有几家公司处于智能音响革命的最前沿,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战略和生态系统。 以下是对主要参与者如何在 2025 年实现差异化的比较:

亚马逊:无处不在的 Alexa 和开发者生态系统

亚马逊对 Alexa 和 Echo 设备的策略是无处不在并与所有事物集成。 凭借智能扬声器超过 67% 的市场份额(美国),亚马逊凭借早期起步和庞大的产品线(Echo Dot、Echo Show 显示器、Echo Studio 等)处于领先地位。 一个关键的区别在于庞大的第三方技能生态系统——Alexa 可以控制设备、订购披萨、叫车或通过数万种技能玩问答游戏。 亚马逊继续投资于 AI 功能:在 2023 年,它推出了 Alexa+,这是一种由生成式 AI 提供支持的下一代助手,可实现更具会话性的交互。 在硬件方面,亚马逊正在通过边缘 AI 芯片(Echo 设备中的 AZ1/AZ2)来加速语音处理和 Visual ID 等多模式功能来突破极限。 Alexa 与亚马逊服务的集成是一个很大的优势——Prime Music 和 Video、购物、有声读物——使 Echos 成为亚马逊内容和商业的渠道。

差异化因素: 普遍性(适用于每种用例的设备)、面向开发者的开放生态系统以及与智能家居标准的深度集成(Alexa 可以充当新型号中 Matter、Zigbee 等的集线器)。 亚马逊还在专注于音质——Echo Studio 和新的 Echo Show 8 使用空间音频和自适应技术来改善音乐播放,从而解决了过去对 Echo 音频保真度的批评。 该公司未来的挑战是保持用户的信任(对录音的隐私担忧)并通过继续创新 Alexa 的智能来抵御竞争。

谷歌:AI 实力和生态系统集成

不出所料,谷歌的优势在于 AI 和数据。 其 Nest Audio 扬声器和 Nest Hub 显示器中的 Google Assistant 利用了谷歌卓越的语音识别和搜索功能。 凭借谷歌的知识图谱,Assistant 通常因在理解自然语言和回答问题方面“最聪明”而受到赞扬。 谷歌的战略是将 Assistant 集成到各个地方(手机、电视、汽车、耳塞),并确保 Nest 扬声器与 Android 和谷歌服务无缝协作。 例如,如果您是 Android 用户,则设置 Nest 扬声器非常方便,并且您可以通过 Chromecast 轻松投射音乐。

在音频方面,谷歌通过 Continued Conversation(更自然的来回对话)和 multilingual mode(流利地说多种语言)等功能进行了创新。 Nest Audio 扬声器于 2020 年推出,专注于比原版 Google Home 大大提高音乐质量,并且谷歌一直在改进自适应声音。 谷歌也是 边缘 AI 的主要支持者,可保护隐私——Assistant 可以在设备上进行热词检测,并在无需云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处理。 但是,谷歌在智能音频方面的硬件范围比亚马逊更有限,并且其与第三方的集成更少(没有与 Alexa Skills 等效的功能;相反,谷歌依赖于内置操作和 App Actions 来实现 Assistant)。

差异化因素: 谷歌的王牌是其 AI 研究实力。 它率先开发了现在是标准配置的许多语音技术(从语音匹配配置文件到高级 NLP)。 此外,谷歌的 Android 和 Chromecast 生态系统意味着 Nest 扬声器与数百万部手机和电视紧密集成,这使得它们非常适合多房间音频(通过内置 Chromecast)和谷歌服务(YouTube Music、日历等)。 谷歌还支持开放的家庭标准,并强调隐私控制(例如,轻松删除 Assistant 历史记录以及设备上的硬件麦克风静音开关,这符合欧洲更严格的隐私立场)。 展望未来,预计谷歌将加倍投资于 AI——例如,更多情境感知的 Assistant 响应,甚至可能推出新的神经音频编解码器(谷歌已经在利用其 Lyra 编解码器来提高语音通话质量)。

苹果:卓越的声音和按设计保护隐私

苹果以其标志性的对卓越硬件和封闭生态系统的关注来对待智能音频市场。 Apple HomePod(2023 年发布的第二代)强调高保真声音,带有定制的高冲程低音扬声器和波束成形高音扬声器,可提供 360° 音频。 苹果的优势在于计算音频——利用其强大的芯片(S7 芯片)和软件来不断调整声音。 正如前面提到的,HomePod 可以感应其位置并实时调整输出,并且它支持带有杜比全景声的 Spatial Audio,这与苹果在 Apple Music 中推广沉浸式音乐的推动相吻合。

Siri 是苹果的语音助手,虽然有时被认为在 AI 智能方面落后于 Alexa/Assistant,但苹果已经使 Siri 更快,并且为某些请求启用了设备上处理(尤其是在 iPhone 和 U1 芯片中的神经引擎)。 苹果明确的差异化因素是隐私集成。 在检测到“Hey Siri”之前,HomePod 不会将音频发送到苹果的服务器,即使是这样,请求也会被匿名化。 这与欧洲等地区的数据隐私至关重要的消费者产生了共鸣。 此外,苹果将 HomePod 紧密地编织到其生态系统中:它充当 HomeKit(苹果的智能家居平台)的集线器,并且 Handoff 等功能使您可以将音乐或通话从 iPhone 无缝传输到扬声器。 对于苹果用户来说,其优势在于流畅的体验——例如,要求 HomePod 上的 Siri 发送消息会使用您的 iMessage 帐户,如果您有 iPhone,则开箱即可查询您的日历或电子邮件等,所有这些都具有苹果的安全标志 。

差异化因素: 高端音频质量和设计(许多发烧友称赞 HomePod 的声音)、空间音频功能以及苹果的生态系统锁定(如果您完全依赖苹果,这可以确保出色的体验,但兼容性有限 - 例如,HomePod 上没有原生 Spotify 语音控制)。 苹果也倾向于优先考虑用户体验而不是实验性功能:您不会找到那么多的第三方“技能”,但 HomePod 所做的事情,它会尽力做到最好。 该公司的战略包括利用其硬件(定制芯片)来突破界限——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 超宽带 (UWB) 用途(用于设备的精确空间感知),并且可能通过配置文件个性化声音(如果有多个人使用 HomePod)。 此外,苹果在 AR/VR(例如 Vision Pro 耳机)方面的投资可能会与空间音频联系起来——鉴于苹果的生态系统方法,HomePod 有朝一日可能会与 AR 体验集成。

(苹果推出新款 HomePod,具有突破性的音效和智能 - 苹果)

image.png

图片来源:苹果。 苹果第二代白色和黑色 HomePod。

Sonos:卓越的音质满足语音不可知论

Sonos 在音频发烧友和高端家庭音频消费者中开辟了一个强大的利基市场。 与大型科技巨头不同,Sonos 的核心标识是音质和多房间音频卓越性。 该公司在 AI 驱动时代中的战略是在提供语音控制的同时,保持平台不可知论。 许多 Sonos 扬声器(例如 Sonos One、Beam、Arc 和新的 Era 系列)都支持 Alexa 和 Google Assistant——让用户可以选择他们喜欢的助手——并且在 2022 年,Sonos 还推出了自己的语音助手(Sonos 语音控制),该助手纯粹专注于音乐命令的简单性。 这种多助手方法使 Sonos 与众不同:他们没有推动自己的 AI 生态系统,而是集成了其他生态系统,这吸引了想要以语音的便利性获得卓越音质的用户。

在创新方面,Sonos 在 自适应调音 (Trueplay) 和现在的空间音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旗舰 Sonos Era 300 专为沉浸式杜比全景声音乐而构建,采用激进的设计和六个驱动单元,可以从各个角度充满房间。 Sonos 条形音箱(例如 Arc)还可以为家庭影院提供全景声,并且可以使用 AI 将立体声电视音频混音为环绕声效果。 Sonos 一直在投资于 声音算法的研发——例如,增强 Trueplay 以通过内置麦克风自动校准(因此即使是无法通过手机使用 Trueplay 的 Android 用户也可以通过设备上的 AI 获得调音优势)。 他们的产品经常通过软件更新而变得更好,而软件更新会改进声音配置文件或添加功能(有时会通过新的 AI 代码从硬件中获得更多功能)。

差异化因素: 音频质量的品牌声望、无缝的多房间音频同步,以及强大的可互操作的扬声器和组件生态系统(例如,能够在应用程序中轻松配对扬声器或添加低音炮)。 Sonos 还有一个忠实的用户群,并且在零售渠道中,它通常将自己定位为大众市场扬声器的 “高端升级”。 在 2025 年,Sonos 通过强调声音至上来应对大型科技公司的竞争——这一战略引起了可能为了方便而使用 Alexa 或 Siri,但最终关心音乐质量的买家的共鸣。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Sonos 通过智能地与 AI 合作(而不是重新发明所有 AI)来专注于一流的核心竞争力(声音)。 我们可能会看到 Sonos 继续添加对新音频格式的支持,并可能添加更多 AI 驱动的功能(例如高级语音房间校正,或可以根据收听习惯推荐音乐的 AI 等,可能是通过合作伙伴关系)。

小米(以及中国的智能扬声器创新者):本地化 AI 和超级应用

如果不了解中国(按销量计算的世界最大的智能扬声器市场),那么对智能音频的讨论是不完整的。 小米百度阿里巴巴腾讯 以他们自己的语音助手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一个与西方平行的生态系统。 小米通过其 XiaoAI 助手和 Mi AI Speaker 系列的策略是提供与小米庞大的 IoT 产品组合紧密集成的价格合理、功能丰富的设备。 小米 AI 扬声器可以控制您的 Mi TV、机器人真空吸尘器、空气净化器、灯——小米生产的整个智能家居系列。 这与亚马逊的战略类似,但在中国,小米的优势在于通过一个应用程序(Mi Home)和语音助手控制的大量经济实惠的小工具。 他们专注于设备互操作性和价值,使智能家居易于访问。 小米的扬声器可能没有绝对最好的音质,但性价比和广泛的功能使它们非常受欢迎(2022 年小米以 ~31% 的市场份额在中国排名第二)。

另一方面,百度的 DuerOS (Xiaodu) 扬声器强调 AI 知识和服务。 百度通常被称为 “中国的谷歌”,它在 Xiaodu 智能扬声器中利用其搜索和 AI 实力,擅长信息查询、娱乐以及与百度服务的集成。 百度以 ~35% 的份额引领中国市场,部分原因是将内容深度定制到中国用户,从本地音乐流式传输到针对区域口音调整的普通话语音识别。 阿里巴巴的天猫精灵 以商业为目标:不出所料,它集成了购物、支付和阿里巴巴的服务,因此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购买产品或查看交货情况。 这是中国一个独特的差异化因素——由于阿里巴巴的平台,语音商务更加自然(而在西方,Alexa 的购物仍然相对小众)。 腾讯的 Xiaowei 稍微小众一些,通常用于 QQ 音乐和一些硬件中,这表明即使是社交媒体巨头也可以在语音领域发挥作用。

差异化因素(中国): 这些公司针对 本地语言处理、本地服务和超级应用程序集成 进行了优化。 例如,所有三个主要的中国助手都与无处不在的应用程序(微信、百度、淘宝等)相关联,这意味着要求您的扬声器安排医生预约或叫出租车会连接到微信小程序或阿里巴巴的饿了么等服务。 它们还具有 声纹识别(以识别不同的用户)等功能,并且有些正在尝试独特的创新,例如某些智能扬声器上的全息投影或针对儿童的 AI 讲故事模式。 中国市场表明区域偏好如何塑造创新:中国消费者期望他们的智能扬声器处理更多事务性和内容丰富的任务(例如长篇有声读物、教育、购物),并以高精度地用中文完成这些任务。 因此,像百度和小米这样的公司已经为普通话甚至地方方言开发了极其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在这些领域超越了西方助手。

在中国以外,小米还通过可以运行 Alexa 或 Google Assistant 的设备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融入全球市场,同时仍提供积极的定价。 关键在于,当针对本地文化和服务进行定制时,区域生态系统(AliGenie、DuerOS 等)可以胜过全球生态系统。 对于国际产品经理来说,中国的智能音频热潮凸显了 本地内容集成(例如,与本地音乐或新闻提供商合作)的重要性,以及 语音商务 的潜力,语音商务在那里比美国或欧洲更先进。

全球市场动态与区域差异

AI驱动音频设备的采用是全球现象,但区域趋势各不相同:

  • 北美: 美国在2025年仍然是领先市场,超过三分之一的成年人使用智能音箱。 截至2022年,35%的美国家庭拥有智能音箱,这一数字持续增长。 2022年,北美约占全球智能音箱市场的41% (2025年智能音箱统计数据与事实)。 消费者被Alexa、Google Assistant和Siri在日常生活中的便利性所吸引——从播放音乐和设置闹钟到控制智能家居。 亚马逊和谷歌在这里占据主导地位(仅亚马逊在美国就拥有约67%的单位所有权),苹果的HomePod和Sonos等其他品牌则占据高端市场。 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多设备家庭——许多美国家庭拥有多个智能音箱(通常每个房间都有Echo Dot),从而在整个生活空间中嵌入语音AI。 美国和加拿大带有语音助手的条形音箱也在家庭影院中兴起,满足了娱乐需求。 美国公司(亚马逊、谷歌、苹果、高通等)的研发引领了许多AI音频创新,这些创新随后渗透到其他地区。 隐私问题确实存在(有关意外录音的新闻报道已成为头条新闻),促使设备制造商推出麦克风静音按钮和本地处理选项等功能,以让用户放心。
  • 欧洲: 欧洲对智能音箱的采用强劲,但受到对隐私和合规性的关注的影响。 语音助手必须符合GDPR等法规。 因此,各公司已实施数据透明性和选择加入——例如,欧洲的谷歌和亚马逊明确要求获得保存语音录音等的权限。 预计到2020年代中期,欧洲的家庭渗透率约为20-25%(因国家/地区而异——英国较高,德国/法国正在增长)。 语言多样性是一个因素——助手必须处理欧洲的数十种语言和口音,从而导致对多语言支持的大量AI投资。 亚马逊Alexa和Google Assistant现在都支持许多欧洲语言,甚至还涌现出本地参与者(例如,法国的Snips拥有以隐私为中心的助手,已被Sonos收购)。 欧洲消费者也对语音助手执行实际任务(检查公共交通、食谱等)表现出兴趣,并且在汽车界面中的使用也在增加(许多欧洲汽车品牌集成了Alexa或Assistant)。 音质受到赞赏——Apple HomePod和Sonos等产品在音乐文化浓厚的西欧很受欢迎。 在市场份额方面,欧洲是美国大型科技公司和一些中国进入者(阿里巴巴的天猫精灵和百度的设备已在有限范围内出口)之间的战场。 我们还看到欧洲出现了一种助手中立性的趋势——希望拥有可以选择助手的设备(类似于Sonos允许多个助手的方式),从而不会被束缚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虽然北美在规模上领先,但欧洲强调安全、高质量的体验,这影响了产品的设计和营销方式。
  • 亚太地区: 该地区是智能音响设备增长最快的市场,预计2024年至203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6.1% (2025年智能音箱统计数据与事实)。 中国是重量级市场(每年售出数千万台),但其他国家也在蓬勃发展——例如,由于这些助手学会了印地语和其他语言,印度Alexa和Google Assistant的采用率已开始飙升。 中国值得特别提及:到2022年,超过40%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正在使用智能音箱(正在使用数亿台)。 如前所述,中国市场由百度、阿里巴巴、小米主导——这意味着全球参与者Alexa、谷歌、Siri在国内基本上缺席。 中国的创新——从语音购物到与超级应用程序的集成——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 中国消费者还将智能音箱视为可以教育孩子的家庭设备(阅读睡前故事、教英语等),因此存在一种强调内容的不同使用模式。 在中国境外,其他亚太国家/地区(如日本和韩国)也采用高科技。 日本有Alexa、谷歌和Line的Clova助手竞争(具有一些日本特定的技能和内容)。 除了Alexa/Google之外,韩国还有Naver的Clova和Kakao的语音助手。 这些本地助手与本地服务相关联(就像中国的助手一样)。 印度和东南亚是新兴市场,但潜力巨大——可以使用当地语言的语音助手使非英语人口能够使用该技术,从而有效地通过语音将下一个十亿用户连接到互联网。 在亚太地区,智能音箱通常被视为新用户进入互联网的一种经济实惠的方式(尤其是在智能手机可能过于昂贵或识字成为障碍的情况下——与设备对话更容易)。
  • 全球市场动态: 一个有趣的趋势是不同地区的使用案例不同。 在美国和欧洲,常见的用途是音乐、天气、计时器和智能家居控制。 在中国,常见的用途包括从本地服务流式传输音乐、询问新闻、与教育内容互动和购物。 语音商务预计将在世界各地兴起(它在中国已经很普及——例如,通过天猫精灵进行语音订购是很正常的)。 音乐仍然是全球范围内的杀手级应用——因此推动了更好的音质和空间音频,以吸引音乐爱好者。 另一个动态是价格敏感度:Echo Dot和Google Nest Mini等设备(售价可能为30美元,甚至在促销活动中赠送)由于价格便宜而推动了采用。 现在,各公司希望将用户升级到音质更好的高端型号(Studio、HomePod等)。 区域收入差异意味着在某些地区,采用可能会偏向更便宜的型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成本下降,我们将获得全部范围。 还有区域内容合作伙伴关系(例如,在印度,Alexa与宝莱坞音乐和板球比分有联系;在欧洲,Google Assistant可能会与本地交通信息或欧盟新闻来源集成)。

总的来说,全球智能音响市场强劲且增长迅速,北美和中国是创新的双引擎(一个由大型科技公司驱动,另一个由本地科技巨头驱动)。 欧洲为隐私和负责任的AI提供了指南针,而亚太地区的其余地区通过本地化解决方案带来了数百万新用户。 对于技术投资者和产品战略家来说,密切关注这些区域趋势是关键——没有本地化、合作伙伴关系和监管意识,在一个市场上的成功并不能保证在其他市场上的成功。

AI音频接口的研发方向和未来路线图

展望未来,AI驱动音频接口正在涌现出几个研发方向:

  • 更具对话性和情感性的AI: 预计语音助手将变得更具对话性和人性化。 随着大型语言模型(LLM)和生成式AI(如亚马逊的Alexa+所示)的进步,未来的智能音箱将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的查询和多轮对话。 他们还可以检测您声音中的情绪——例如,如果您一直问同样的事情,他们会注意到沮丧——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这可以通过使交互感觉更自然和情境化来改善用户体验。
  • 自适应个性化更进一步: 我们预计自适应声音个性化将扩展到用户听力配置文件内容定制等领域。 例如,智能音响系统可以为用户执行快速听力图,然后始终调整频率以补偿某些范围内的任何听力损失——这实际上是一种AI驱动的、个性化的EQ,专为您的耳朵设计。 同样,如果AI知道您总是在晚上降低音量,它可能会主动在晚上切换到“夜间模式”声音配置文件。 设备将在后台静静地从我们的习惯中学习。 这引发了一些隐私问题,但如果在设备上以透明的方式完成,则可以提供真正的价值。
  • 边缘AI和能效: 未来的设计可能会采用功能更强大的边缘AI芯片,但同时也更节能。 有人推动低功耗AI,以便设备可以收听唤醒词或运行神经网络而不会耗尽电量(对于电池供电的扬声器或便携式助手设备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 AI模型设备上压缩(修剪)、专用于语音的DSP等硬件,甚至模拟AI芯片都可能发挥作用。 这将允许连续收听和处理,而不会显着影响电力使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
  • 神经编解码器和音频增强标准: 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将带来神经音频编解码器的标准化。 也许一个行业组织将为流媒体服务定义一种新编解码器,该编解码器使用AI将压缩效率提高一倍,与AAC/Opus相比(一些传言表明MPEG正在研究这一点)。 这可能会彻底改变音乐流媒体(以一半的带宽实现无损质量),并使空间音频流更可行。 此外,AI驱动的音频增强(降噪、回声消除、混音)将成为标准功能。 目前,视频会议工具已经使用AI降噪来消除背景声音;在硬件方面,我们将看到诸如智能条形音箱之类的东西,它们可以通过隔离声音来自动提高对话清晰度(三星2023年的电视具有有源语音放大器,使用AI来实现这一点)。 这种功能可能会汇聚到设备的新音频标准中(以便任何播放的电影都会自动在具有功能的硬件上具有AI优化的声音)。
  • 语音用作生物识别和安全层: 声音在安全方面的应用正在进行有趣的研发。 未来的智能家居“网关”可以使用语音生物识别来识别个人——除了匹配语音配置文件以进行个性化之外,这还可以用于身份验证。 例如,您的扬声器可能仅在知道是您在说话时才回复个人查询(日历、电子邮件),从而增加了一层安全性。 声音检测也在扩展:一些智能安全系统现在使用AI来识别玻璃破碎或警报等声音,以提醒房主。 展望未来,智能音箱可能会兼作安全哨兵,听到遇险(烟雾报警器,甚至摔倒时发出求助声)并采取行动。 这模糊了音频设备和安全IoT之间的界限,创造了新的价值主张。
  • 多语言和跨文化AI: 随着语音接口的全球化,助手将需要在单个设备中流利地处理多种语言。 研发的重点是无缝多语言助手——想象一下用英语和西班牙语的混合口音对Alexa说话,而Alexa会用每种语言适当地回复,或者实时翻译法语说话者和中文说话者之间的对话。 实时翻译的一些早期演示已经存在,并且可能会成为标准功能,例如助手上的“翻译器模式”。 通过集成翻译AI模型,智能音箱可以充当您的个人通用翻译器,这将是旅行和多元文化家庭的改变者。
  • 生态系统和互操作性: 未来还将看到是否会出现更具互操作性的生态系统。 随着Matter(智能家居互操作性标准)等计划的兴起,人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情况,即您条形音箱中的语音助手可以控制任何品牌的设备,甚至可以根据需要调用其他助手。 也许助手的联邦模型,每个助手都专门从事一项工作(一个用于购物,一个用于琐事,一个用于家庭控制),但他们会进行合作。 这更具推测性,但科技公司意识到消费者不想要十几个不同的设备,也不想记住哪个助手做什么。 在这个领域的研发可能会导致服务之间更好的集成——例如,要求Siri在Google Nest扬声器上播放Spotify歌曲——这目前由于围墙花园而很难做到。 标准和合作伙伴关系可能会演变,以使这些系统更加开放和以用户为中心
  • AR/VR及其他领域的音频: 随着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兴起,空间音频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苹果的Vision Pro耳机和Meta的VR设备等技术都需要先进的3D音频。 这将蔓延到家庭音频——也许您的智能音箱成为AR体验的一部分(提供与您通过眼镜看到的虚拟内容相匹配的环境声音)。 使用超声波和定向音频的研究也在进行中——可以将声音定向到特定位置的扬声器,因此只有特定的人才能听到它。 由AI管理的家庭有一天可能会有声音区域(一个人在一个角落里得到一本有声读物,另一个人在房间对面欣赏音乐,每个人都只听到他们想要听到的声音)。 这些都是早期阶段的想法,但并非不可能,因为AI可以帮助智能地管理和分离音频信号。

结论

智能音响和网关设备的未来令人难以置信地兴奋和充满活力。 截至2025年,我们看到智能音箱和条形音箱从简单的音乐播放器演变为复杂的AI驱动的音频中心。 边缘AI处理、自适应声音个性化、神经编解码器和空间音频等技术正在融合,从而使体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身临其境、直观和个性化。 用户可以走进房间,随意地说“播放我轻松的夜晚混音”——智能音箱会在设备上立即理解请求,流式传输由神经编解码器解码的无损压缩空间音频曲目,将声音完美地调整到房间和噪音水平,甚至可能知道跳过那首高能量的歌曲,因为它正在逐渐结束就寝时间。 这样的场景现在触手可及。

领先的公司正在从不同的角度推动这一发展:亚马逊凭借其庞大的Alexa生态系统和定制芯片,谷歌凭借其AI专业知识和生态系统集成,苹果凭借卓越的音质和隐私,Sonos凭借卓越的音质和多助手支持,以及小米/百度/阿里巴巴凭借在中国的高度本地化创新。 竞争和方法的多样性确保了健康的创新步伐。 随着他们的设备通过软件更新和新的硬件选项变得更加智能,全球消费者正在受益。

重要的是,这些趋势表明,语音和声音接口的未来深深地嵌入在我们的环境中——不仅仅是作为独立的扬声器,而是在汽车、电器、眼镜等中。 对于产品经理和投资者来说,智能音频市场提供了有关生态系统建设、边缘AI部署以及本地化需求的经验教训。 对于音频工程师来说,这是DSP与深度学习相遇的复兴时期,为改变声音的捕获、处理和体验方式开辟了可能性。

随着我们进入十年下半叶,预计智能音响领域的范围将扩展到家庭之外——进入零售业(商店中的智能显示器)、工作场所(会议室中的语音助手)和公共场所——从而创建一个音频是主要接口的普适计算结构。 边缘AI、自适应个性化、神经编解码器和空间音频在2025年奠定的基础将成为这些后续创新的基础。 本质上,我们正在目睹一个时代的诞生,在这个时代,“智能声音”不仅是一种功能,而且是我们与技术交互方式的基本支柱——而且听起来确实很棒。

联系我们